close

我很不願意投資基金的理由

基金2%績效不是重點而是基金生態

一篇值得探討基金的文章:基金不會破產但是我還沒有想到如何長期投資基金

 

《竟有此事》

上證50 ETF涉炒作 遭主管機關盯上 股價單日暴跌38%

2015/01/12 18:45 鉅亨網

近期大陸股市出現回溫跡象,許多投資人想要透過ETF(Exchange Traded Fund)的型式,來同步參與陸股漲升機會,陸股ETF自今(2015)年初成交量一直增溫,今(12)日爆出上證50 ETF (008201) 涉嫌炒作,使得上證50今天股價暴跌38%。

ETF目前都是追隨指數的一種指數基金,投資人除了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擁有的ETF是由那些證券組成,國內連結陸股的上證50 ETF驚傳炒作遭主管機關盯上。

台股上周小跌,陸股上證指數也只小漲1.57%,且其他連結陸股的ETF平均漲幅不到1成,唯獨由凱基投信發行的上證50 ETF上周股價從89.8元狂飆至198元,單周漲幅高達1.2倍以上,連帶使得股價、淨值間大幅溢價1倍多,上證50目前在外流通數量僅3萬張,但自上周二(6日)起,每日成交數量竟能高達6000-8000張,單日周轉率驟升至26%,比起平均只有1-2%的周轉率明顯暴增,因此遭證交所盯上。

市場曾有個妙談說「ETF是個精神分裂患者」,因為一方面,它可以像傳統的基金,買進後長期持有;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它做任何對股票做的事,當日沖銷、放空、融資,因此它可以滿足長期投資人,也可以滿足短期投機客。此次上證50 ETF就是驚傳短線投機炒作,備受矚目。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午表示,證交所已經盯上,若真的查出不法,將會移送法辦。被點名的上證50今天暴跌,因為無漲跌幅限制,收盤重挫38.38%,從上周五收盤的198元摔到122元,套牢的投資人損失慘重。不只上證50大跌,與上證指數相關的ETF商品包括:上証2X (00633L) 也收黑8.25%,但是做空的上証反 (00634R) 則逆勢走揚3.91%。

 

《有此一說》

2003年,柏格爾寫了一篇《今天的共同基金產業:回到未來》

以下內容數據請自行查証

《轉貼》

如果說格雷厄姆是上市公司股東運動的發起人,那麼,約翰·柏格爾就是捍衛基金投資者利益的先驅。柏格爾在1974年創建了先鋒集團,它是僅次於富達公司的第二大美國基金管理公司。

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保持低成本,先鋒集團的平均成本要比同行業的1/3還低。而降低成本的一個主要辦法是推出被動式投資 ─指數基金。在2003年,柏格爾寫了一篇《今天的共同基金產業:回到未來》,回顧了美國基金業50年來的發展歷程,值得借鑒。

首先,共同基金從1949年的20 億美元發展到2003年初的6.5萬億美元,其複利增長率達16%,已成為一個巨人。當年,90%的基金是股票基金或股票導向的平衡基金,如今,它們不到該產業資產的一半,而1970年才出現的貨幣市場基金已經占了目前基金的1/3。基金的數量則從137種發展到8300種,其中的股票基金從75種增加到 4800種,基金占美國股票的比例也從2%上升到23%。


第二,股票基金的類別從集中到分散。當年絕大部分的基金投資美國的籃籌股,而現在所統計的3650只股票基金中,僅有560只接近它們的績優股祖先,其餘則五花八門,例如450個基金專攻行業,另外750個是國際基金。


第三,共同基金管理模式也由投資委員會的集體管理演變成了明星基金經理的模式。但大多數基金經理都是彗星,在基金界的蒼穹裏轉瞬即逝,他們的平均任期只有5年。


第四,在1950年到1965年之間,很少有基金組合的年平均轉換率超過1.6倍,而現在暴漲至11倍。也就是說,大多數基金持有股票的平均期限從6年左右降低至11個月。這意味著,一個10億美元的基金年交易量從3.2億美元上升至22億美元,差不多是過去的7倍。


第五,基金行業的原則已從“出售我們所生產的”跳到“製造我們能銷售的”,不斷製造新基金來迎合市場的狂熱,僅在2000年5月一期的《錢》上就有 44個共同基金登出他們的業績來推銷自己。這種粗製濫造的機會主義基金的另一面是死亡率越來越高,50年代只有10%的基金在年代末消失,而在上一個十年,一半以上的基金都已不存在了。僅在2000年到2002年間,就有900個基金沒了。

第六,基金管理費占總資產的比例從1951年的0.629%(大基金為0.64%)上升到1.1%,是以前的整整3倍。而且,基金的各種成本占其資產 2%—3%,這看似小菜一碟的比例會抵消10%的年度股市回報的1/4。從長遠看,1美元以10%回報率複利計算,30年後是175美元;但若減去3%的基金成本,以7%的彙報率複利計算,1美元30年後只有87.5美元,僅有前者的一半!

第七,共同基金的產權從私人轉向公眾。基金管理公司首先是上市發行新股,然後被大銀行或保險公司買去,溢價至少是帳面價值的平均10倍,在過去10年中,至少發生了40起這樣的收購案。2003年美國最大的5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只有6家是私人持有的,26家被美國財團所有,7家被國外財團持有,6家被主要經理人公司持有,7家公開上市。


鮑格爾的結論是,基金已脫離了半個世紀前的“管家和服務”的宗旨,如今的基金市場更像是個貼了各種商標名稱的消費品市場。
那麼,這七大變化對基金的投資者有何好處呢?在共同基金時代的前20年(1950—1970),股票基金平均年回報率為10.5%,比標普500指數的12.1%低了1.6個百分點,平均來說,基金達到了整個市場年度收益率的87%。而在過去的20年裏(1982—2002),股票基金平均年回報率為 10.0%,與標普500指數的13.1%相差了3.1個百分點,基金只達到整個市場的年收益率的76%。很明顯,行業變化並沒有給基金股東帶來任何好處。
更為可怕的是,最近的資料顯示,一個基金投資者平均年回報率只有2%,也就是說,基金股東得到的回報比基金本身的回報還要低8%!基金公司的年回報率與市場總體年回報率相差3%,以20年複利計算,這絕對不是個小數目,如今還要相差8%,真是雙重懲罰。鮑格爾舉例道:如果投資1美元,以20年計, 13%的複利是11.5美元,10%的複利是6.70美元,而2%只有1.5美元。差別是不是太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