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報妳知

即將出版

書名:

我把套牢股變搖錢樹

台股老農夫與你分享巴菲特投資

非書內容: 7/31以前,新書出版

 

本書第5章實務經驗分享,購書者如有不解歡迎提問

5~1   計算未實現損益是傷害長期報酬的毒藥

5~2   以殖利率6%當基準檢驗買賣點

5~3   抱對好股、評估風險與套牢絕緣

5~4   賺股利2大招 零成本提早達標

5~5   用「慢穩忍」戰勝「快狠準」

5~6   不隨便買、不隨時買 最好不要賣

5~7   從巴菲特也會犯的錯吸取投資教訓

 

緣起02

貫穿本書內容的背景,來自於3篇巴菲特股東信,1956巴菲特開始合夥人信~1994股東信止,30餘年的投資期間,誠實檢討了3個錯誤投資(豈止3個,應該有30個以上),讀者邊讀新書,隨時對照邊想3個錯誤,分享巴菲特投資經驗,這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讀思、三思,更能體會“經驗是最好的導師”深刻用意。

 

1991年即時供應的錯誤

在1989年的年報中,我曾經寫過伯克希爾頭25所犯的錯誤,而且承諾在2015年還會再有更新的報告,但是第二階段的頭幾年讓我覺得若是堅持原來的計畫的話,可能讓這些記錄多到難以管理,因此我決定每隔一段時間會在這裏丟出一點東西,所謂自首無罪,抓到雙倍,希望我公開的懺悔能夠免於大家繼續對我的轟炸(不管是醫院的死後驗屍或是足球隊常常用到的事後檢討,我想應該也能夠適用在企業與投資人之上)。

 

通常我們很多重大的錯誤不是發生在我們已經做的部份,而是在於我們沒有去做的那部份,雖然因為各位看不到這些失誤,所以查理跟我可以少一點難堪,但看不到不代表我們就不必付出代價,而這些我公開承認的錯誤,並不是指我錯過了某些革命性的新發明(就像是全錄影印技術)、高科技(像是蘋果電腦)或是更優秀的通路零售商(像是威名百貨),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在早期發掘這些優秀公司的能力,反而我指的是那些查理跟我可以很容易就瞭解且很明顯對我們有吸引力的公司,無奈在當時我們只是不斷地咬著指甲猶豫不決,就是不能下定決心把他們買下來。

 

每位作者都知道,要讓讀者瞭解其意思最好的方式就是舉個例子,不過希望我現在舉的例子不會過於極端,回顧1988年當時我們決定以3.5億到4億美元之間,買進3,000萬股(經過事後的分割調整)的聯邦國家貸款協會,簡稱Fannie Mae,我們之前曾經擁有過這家公司的股份,也對其所處的產業相當瞭解,另外很顯然的,也很清楚David Maxwell也就是Fannie Mae的總裁,有能力處理他所接下的一堆問題,同時進一步將公司建立成為一個金融巨擘,一切可說是前景看好,為此我還特地到華盛頓拜訪David,確認他對於我們持有該公司一大部分的股權不會感到任何的不愉快。

 

不過當我們開始買進不到700萬股時,該公司股價就開始上漲,失望之餘,我立刻停止買進(事後回想還好我沒有在買進可口可樂時犯下相同的錯誤),更有甚者,我覺得區區700萬股對我們來說實在是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之後又把持有的700萬股全部賣掉。我期盼對於我這樣不具職業水準的投資行為可以給各位一個稍微合理一點的解釋,不過我實在是編不出來,不過我倒是可以跟各位報告因為本人的這項錯誤,大概使得伯克希爾在1991年少賺了14億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